幼兒父母一定要知道的「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

對越小的孩子來說,成長和發展受生理與環境的影響越大,如果能對「感覺統合」有更多的認識,就可以預防問題發生,或提供適當的早療。

接下來你想問這四個字很常聽到,但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對吧?

簡單來說,我們的身體生來就有許多感覺,隨時都將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還有與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神經系統傳到大腦,大腦再將這些訊息組合、整理、判斷,將這些統合為一後,再給予接下來的命令。

那感覺統合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其實還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在發展感覺了。比方說:媽媽走動的時候就已經在刺激「前庭覺」,影響平衡感;出生時產道的擠壓也是極重要的觸覺刺激,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敏銳度和辨識能力。

對嬰幼兒來說,要認識環境中的事物,並且有適宜的反應和互動,都要直接透過感官接觸,運用肢體來學習。

如果感覺統合失調,大腦就不能正確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形成動作不協調、反應遲鈍,導致家長、老師誤會孩子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有障礙等,進而產生情緒和行為問題。

這樣的孩子通常無法有效學習,導致排斥學習。大人若是不了解或沒發現,孩子無法獲得協助改善,就會活在痛苦之中。至於怎麼樣個痛苦法,推薦去看印度影帝-阿米爾罕執導的電影《心中的小星星》,看看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圖片出處:http://robert0316.pixnet.net/album/photo/577317520-%E5%BF%83%E4%B8%AD%E7%9A%84%E5%B0%8F%E6%98%9F%E6%98%9F

這部真的也是超~好看!我會在最下面附上在Youtube找到的影片連結。(如果還在的話)

接下來先進入重點了!

感覺失調的徵狀


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孩子和其他同年齡的孩子一樣身體健康,沒有先天缺陷,也沒有不良的心理影響,但是卻出現:

常常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常撞到東西或是不小心碰掉桌上的東西。

動作不協調。

注意力很短。

常常有聽沒有到。

情緒不穩定或起伏轉變很快。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他。

愛亂碰東西。

活動量過大或過小。

怕高,常頭暈。

異常喜愛旋轉或搖晃的活動。

兩三歲以後才會開口。

閱讀常漏字,寫字看字常左右相反。

不會分辨相似圖形,不會玩拼圖。

有以上情形,請盡早尋求專業人員作進一步的評估。

家中可進行刺激的感覺統合活動


室內: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請注意是輕輕搖,請不要死命搖!)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多抱孩子,撫摸他的身體和四肢。(並不是少抱日後就會比較獨立!)

換尿布的時候,幫他作手腳屈伸運動。

揹孩子。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

玩抓癢的遊戲。

洗完澡除了用毛巾擦乾之外,再多摩擦身體一下。

陪孩子玩積木。

 

戶外:

玩水玩沙。

在草地或較軟的地面跑跳滾翻。

玩鞦韆、蹺蹺板、平衡木、溜滑梯、球池等。

騎三輪腳踏車。

多爬樓梯。

家長花時間多陪孩子玩,除了可以刺激感覺統合,減少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能增進親子關係,CP值根本超高的啊!

以上跟各位簡單分享,就不說得太深入了(免得看了想睡覺),有想知道得更深入,也可以透過右下角的對話圖示傳訊給我。喜歡我的文章也請在右方或最下方幫我的粉專案個讚哦!

說好的《心中的小星星》~看到最後你不哭我輸你!

延伸閱讀:吸收性心智 | 環境對幼兒有什麼影響力?

推薦教材:力豆力豆

留言

則留言

作者: 泛亞說書人

  幼兒時期的教育就像是蹲馬步基本功,而後閱讀能力就像是內功心法,課內學業就像外功招式。我相信只要有正確的引導方式,以及好的輔助工具,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力,將有各種方法不被熄滅。學前教育和學齡教育,這些都是我所關心的事,也是希望在此將所知分享給大家的事。本站文章歡迎轉貼,只要附上本站網址即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