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小的孩子來說,成長和發展受生理與環境的影響越大,如果能對「感覺統合」有更多的認識,就可以預防問題發生,或提供適當的早療。
接下來你想問這四個字很常聽到,但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對吧?
簡單來說,我們的身體生來就有許多感覺,隨時都將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還有與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神經系統傳到大腦,大腦再將這些訊息組合、整理、判斷,將這些統合為一後,再給予接下來的命令。
那感覺統合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其實還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在發展感覺了。比方說:媽媽走動的時候就已經在刺激「前庭覺」,影響平衡感;出生時產道的擠壓也是極重要的觸覺刺激,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敏銳度和辨識能力。
對嬰幼兒來說,要認識環境中的事物,並且有適宜的反應和互動,都要直接透過感官接觸,運用肢體來學習。
如果感覺統合失調,大腦就不能正確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形成動作不協調、反應遲鈍,導致家長、老師誤會孩子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有障礙等,進而產生情緒和行為問題。
這樣的孩子通常無法有效學習,導致排斥學習。大人若是不了解或沒發現,孩子無法獲得協助改善,就會活在痛苦之中。至於怎麼樣個痛苦法,推薦去看印度影帝-阿米爾罕執導的電影《心中的小星星》,看看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這部真的也是超~好看!我會在最下面附上在Youtube找到的影片連結。(如果還在的話)
接下來先進入重點了!
感覺失調的徵狀
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孩子和其他同年齡的孩子一樣身體健康,沒有先天缺陷,也沒有不良的心理影響,但是卻出現:
常常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常撞到東西或是不小心碰掉桌上的東西。
動作不協調。
注意力很短。
常常有聽沒有到。
情緒不穩定或起伏轉變很快。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他。
愛亂碰東西。
活動量過大或過小。
怕高,常頭暈。
異常喜愛旋轉或搖晃的活動。
兩三歲以後才會開口。
閱讀常漏字,寫字看字常左右相反。
不會分辨相似圖形,不會玩拼圖。
有以上情形,請盡早尋求專業人員作進一步的評估。
家中可進行刺激的感覺統合活動
室內: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請注意是輕輕搖,請不要死命搖!)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多抱孩子,撫摸他的身體和四肢。(並不是少抱日後就會比較獨立!)
換尿布的時候,幫他作手腳屈伸運動。
揹孩子。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
玩抓癢的遊戲。
洗完澡除了用毛巾擦乾之外,再多摩擦身體一下。
陪孩子玩積木。
戶外:
玩水玩沙。
在草地或較軟的地面跑跳滾翻。
玩鞦韆、蹺蹺板、平衡木、溜滑梯、球池等。
騎三輪腳踏車。
多爬樓梯。
家長花時間多陪孩子玩,除了可以刺激感覺統合,減少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能增進親子關係,CP值根本超高的啊!
以上跟各位簡單分享,就不說得太深入了(免得看了想睡覺),有想知道得更深入,也可以透過右下角的對話圖示傳訊給我。喜歡我的文章也請在右方或最下方幫我的粉專案個讚哦!
說好的《心中的小星星》~看到最後你不哭我輸你!
延伸閱讀:吸收性心智 | 環境對幼兒有什麼影響力?
推薦教材:力豆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