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家長說:「遊戲不用叫他玩就會去玩,讀書怎麼叫都叫不動。」覺得孩子在學習上不夠主動、自主。
過去我們花不少時間機會教育,或者找品格繪本來教孩子禮貌、整潔、守規矩,才讓他們學會這些事。現在當我們在責備孩子不主動的同時,也該問問自己,我們花時間或者找工具教孩子自主學習了嗎?
以下一些從過去當家教和待補習班,到現在推廣教育工具的淺見與大家分享。
影響孩子主動去做一件事的因素有三個:動機,自信和經驗。
有人說,如果孩子完成某件功課或考幾分,就給他想要的禮物,引發學習動機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說,不斷鼓勵孩子他一定能做到,提升學習自信才是最好的方式;其實這三個因素互相影響,而我認為學習經驗才是最為關鍵的!
當孩子在學習一個陌生事物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難易,以及結果是成功或者失敗,在結果之後所得到的回饋是什麼,形成了他們對這樣事物的看法和情緒-這就是經驗。
動機、經驗、自信的循環
其實這三個因素就像一個圓圈一樣循環著,而你可能沒想過,從這個循環來看的話,持續學習與持續玩遊戲的過程非常像。
為了讓大家更簡單理解,我就用玩遊戲來舉例吧!
小明發現一款動作手遊畫面很漂亮,招式音效很炫,感覺很好玩(動機),於是馬上下載來玩。雖然自己手機跑得不是很順,網路也不是很穩,但剛開始遊戲裡的敵人很弱,等級提升速度很快,一直過關。而且還有遊戲夥伴的LINE群組教他練功方法,以及提醒他每天幾點要打魔王拿寶物(經驗),讓他覺得自己一定很快就可以練到滿等(自信)。這股自信形成明天一定要再玩的動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許多孩子總是一直玩一直玩,不過你可能沒注意過孩子前幾天玩的跟這幾天玩的已經是不同的遊戲了,因為前一款遊戲他已經不想玩了。
遊戲玩了幾天後,小明發現等級變得非常難練,敵人強到卡關了。最讓他生氣的是,有時候明明可以贏的,但是手機卡頓,有時網路還斷線(經驗),爸媽不幫他換手機和更快的網路,這樣下去根本不可能封頂(自信),乾脆刪掉不玩了(動機),改玩別的好了。
遊戲和學習的差別只在於,玩遊戲的動機這個部分有廠商會來引起他的興趣,而學習的動機要靠我們自己。而即使有了動機去做,過程中一旦受挫又找不到方法解決,就會喪失自信,就不會再有下一次的動機。
這一點在孩子的強弱科上面通常也很明顯。擅長的科目比較願意去學,督促一下就去做了;不擅長的科目就不太願意去碰,找九頭牛來拉他都很困難。差別就在於這兩部份的學習經驗所帶動的循環是完全相反的。
讓經驗由負變正
想要由負循環轉為正循環,提升自信及引發動機當然還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首先得想辦法讓他們的學習經驗有所轉變。否則當好不容易成功給了動機和信心,在重新經驗時孩子會發現一切還是那麼糟,離自主學習越來越遠,甚至排斥學習。
不要持續把孩子推進負循環
學習本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更何況是較為枯燥的課內知識學習。低年級的時候大多不太有明顯的排斥,通常都是到了中高年級以後,課程變難、變多才顯現的。
我們通常會看見名列前茅的孩子比較自主。有些家長就會如此訓孩子:「人家就是因為很自動自發,所以成績才那麼好!學學人家啦!」甚至有的家長還會說:「我怎麼生這麼個笨孩子,書都讀不好。算了,不要變壞就好。」
這些話只會讓孩子經驗更不好或是失去自信。其實我們眼中成績好的孩子並不是都一開始就那麼自主,也不見得每一科都那麼天才,只是他們在一個正循環裡面。
在這個循環裡,他感受到所花的時間都有得到正向的回饋,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除了被老師家長稱讚,拿到獎勵,甚至有更多可以玩的時間,當然願意繼續認真。
許多成績不好的孩子一開始還很聽話,但花了大把時間甚至還犧牲自己休閒的時間學習,結果成績卻沒多少長進,還要被大人數落,不罷工才怪!
請先告訴自己:孩子現階段自然都是傾向被動或半自動的!(不是你的孩子特別不乖,正常大腦發展就是如此)
同理孩子的學習煩惱
每個孩子天生會有幾個科目理解能力較強,有的則是經由後天(幼兒時期)父母就讓他接觸過相關的事物培養吸收力;相反的,孩子也有天生較不擅長的而後天也沒被培養的。
過去的時光無法重來,但並不代表孩子現在不擅長的科目就無法學會,只不過擅長的科目可能學一遍就懂,不擅長的要多學個兩遍三遍罷了。
學習的本質就是把不會的學會,相信老師都願意盡全力去教。只是在教育現場中並不總是這麼完美,孩子每天其實都有許多煩惱沒有辦法被解決,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煩惱哪裡來,只知道自己越來越學不會,越來越沒自信。
煩惱一、A:老師教得太快,我跟不上/B:老師在上第二章,可是我第一章很多都還不會,希望重教上一章,最好可以多學幾遍。/C:現在國二,但我國一有些東西沒學的很深刻,有些忘了,不太會了,誰來重教我國一?-老師有進度壓力,幾節課要教完多少章節都有規範,無法完全配合孩子程度。
煩惱二、這次考試考70分,表示有三成不懂,可是課程馬上又進入下一章,得認真準備新進度才不會跟不上,但沒時間搞懂前面不會的又怕影響新的學習。-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沒辦法有效率的找到不會的並解決。
煩惱三、A:有時要問問題老師剛好在忙或不在。/B:我個性比較害羞,不太好意思問問題。/C:每次問問題都一堆同學搶著問,排隊好麻煩。-有問題不總是能第一時間獲得解決,慢慢累積起問題,甚至忘了再問。
煩惱四、又一次段考結束了,怎麼之前好的科目最近變差了,是不是從前面哪個環節就開始有問題了,還是最近才這樣的,不知道退步的原因怎麼改善?-學生自己或老師、家長都沒有辦法即時記下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而分析改進下次學習的方式。
先列舉以上比較常聽到學生說的四種煩惱。我們會發現想學的孩子也可能會有這些原因阻礙著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不好的學習經驗,慢慢在影響著他們的自信和動機。
因此別再一味責問孩子「上課沒認真聽嗎?」「這個不是學過了?」「不會那時候為什麼不去問?」「這次為什麼退步了?」很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但他心情已經夠糟了!同理他,並且幫他一起想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才更實際,他才不會更避著你。
也別抱怨老師為何沒教會我們的孩子,一個人顧幾十個不同人的程度談何容易,老師除了教學也有其它許多事要處理。能夠最貼近個別孩子狀況的也只有各自的父母了。
轉變學習經驗
回想一下剛剛小明玩遊戲的過程,藏有三個影響經驗感受的重點-隊友、方法、工具。有隊友提醒他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並且教他達成的方法,並且如果工具是好的,達成這些事的難度會降低,效率會提高,將讓他如魚得水。
孩子初學一件事,一開始不能太難達成,並且要教他給他容易達成的方法和工具,這樣他才願意開始。
總不能叫孩子到十公里外的某條巷子找一間飲料店,不告訴他怎麼走。告訴他怎麼走之後,叫他走路去可能直接拒絕,給他一台腳踏車他要再考慮考慮,如果給他機車意願就會變高。
而隊友在家裡基本上就是父母,或任何可以提醒他有件事得要去做的人。
沒有孩子不喜歡被稱讚,更沒有孩子會故意擺爛求數落。家長如果能教給孩子更有效率的方法,提供配合方法的工具,進而解決那些學習煩惱,作為隊友時時提點孩子,孩子自然會找回自信和動機,進入正循環然後漸漸變自主。
正因為孩子原本就是半自動的,除了轉變學習經驗讓他學習願意更主動之外,希望孩子能夠快點「自主」,我們同樣要教導他們「自主」這件事,因此在他們學習「自主」這件事的經驗同樣非常重要。
如果你眼睛還受的了這麼多字,那麼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