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我看了整份174頁的PIRLS2011報告後,花了五天整理簡化並用160行程式寫出6張分析圖表的。(累死自己……)也算為了更新比對將要出來的PIRLS2016閱讀素養報告做準備。
本篇整理比較傾向於分析台灣本身學生之間的情況,不特別跟其它48個國家作比較。
最後我只整理了台灣整體表現、影響閱讀之個人因素、影響閱讀之家庭因素3大項,以及入學前閱讀能力、課後閱讀行為等組合在圖表中的17個細項。
想仔細研究學校與教師教學因素的朋友,可以到這裡下載報告來看。因為我關注的是學生個人因素與家庭因素這兩項結果。其實是再弄下去眼睛和腦子就要爆掉了。希望對你了解孩子閱讀狀況有幫助。
什麼是PIRLS(促進國際 閱讀素養 研究)?
如果在看這篇文章前,你已經知道什麼是PIRLS,請你直接跳過這一段。
是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所做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研究,每五年一次。希望藉由評比結果,作為各國改善閱讀教學及促進閱讀能力的參考。
它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測驗閱讀理解能力,並整合分析包含學生閱讀態度、學生閱讀環境、教師閱讀教學、學校閱讀教育政策、整體閱讀課程安排等因素。因此應將PIRLS成績視為分析各種因素的工具,而非誰優誰劣。
為什麼針對四年級?
小學三年級是閱讀發展關鍵期,在此之前是「學會閱讀」的基本能力,含識字、基本文體概念和理解,三年級後是「透過閱讀來學習新知」。因此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為主,檢視他們是否具備閱讀基本能力,並向透過閱讀吸收新知的階段繼續發展。
台灣學生表現摘要如下:
(以下所有圖表皆可以點擊)
一、整體表現
*台灣學生閱讀成績整體平均 553 分,表現在國際平均值 500 分以上,在參與的 49個國家/ 地區中,排名第9。-台灣在五年的努力推動閱讀之下成績還不賴。
*台灣學生直接理解歷程的表現(551 分)低於詮釋理解歷程的表現(555 分)。-在「提取先備知識,連結文章裡未清楚明顯表達的訊息」與「批判與思考文章中的訊息」的能力,比「找出文章裡清楚寫出的訊息」與「連結文章裡兩項以上的訊息」的能力要好一些。
*台灣學生對於閱讀說明文的表現(565 分)優於故事體的表現(542 分)。-說明文體現的是擷取與使用資訊的能力,故事文體現的是文學賞析能力,可以看見前者與後者有一段不小的落差。
*另外,台灣學生中,男生各項閱讀平均分數皆比女生少11~16分。-男生的閱讀力相比女生有顯著落差,可見男孩的閱讀需要更多關心及耐心的培養。
*依國際四級指標分數來看台灣:
有 13%的學生位於最高指標(成績 625 分)-能從故事體找出主旨,整合訊息,解釋角色特性、意圖、感受;從說明文中區辨各部分複雜的訊息並提出證據,說明重要性和序列性行動。
有42%達高指標(550 分)-能從故事體中找出相關情節,推論角色意圖與感受間的關係,評論事件和行動的重要性;從說明文中使用複雜的表格建構並分辨相關訊息,從邏輯連貫的隱藏訊息做推論,整合文章和視覺訊息解釋概念間的關係。
有32%位於中指標(475 分)-能從故事體中找出事件情節順序,推論主角特質和感覺,解釋明顯的理由或原因,提出簡單的證據;從說明文的次標題、圖表等線索中找出一、兩件訊息。
有 11%的學生位於低指標(400 分)-能從故事體中找出並辨識已清楚說出的細節;從說明文中找出已明確描述的訊息。
有 2%的學生未達低指標。-無法找出明確的訊息。
二、影響閱讀的個人因素
1.入學前閱讀能力
「入學前閱讀能力」是根據孩子在剛開始讀小學時閱讀能力的評估,包括:「辨識注音符號的能力」、「讀字詞的能力」、「讀句子的能力」、「書寫注音的能力」、「書寫國字的能力」等五項能力。
比例上一千個孩子中,剛入學時讀句子能力非常好的僅有240人,人數有超過半數的是讀字詞、讀句子能力以及寫國字能力還不錯的孩子。
從剛入學經過一、二、三年級的學習時光,只有入學前閱讀能力就很好的孩子(576分),超過台灣整體平均的553分,而還不錯的孩子差一點可以達到(551分),而與不太好的孩子(511分)則差距更明顯。我想這印證了「閱讀是一種習慣的養成與時間的累積」。
2.課後閱讀行為
每天閱讀超過1小時與超過2小時的成績是差不多的,閱讀半小時至1小時之間的閱讀成績最好,而低於半小時者則有明顯落差。這似乎說明每日課後最佳的閱讀時數在於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也許跟人們可以持續專注的時間有關。
「獨立閱讀」是四年級學生邁向「透過閱讀學習」的重要行為。
從圖可以看出,獨立閱讀頻率、對閱讀課投入程度、對閱讀能力的自信心,這3項評估達到中上以上者,成績都有達到或超過台灣整體平均;喜愛閱讀程度與閱讀動機等2項則似乎要再提高才能達到。
三、影響閱讀的家庭因素
家中藏書量:高,為兒童書籍25本以上,家庭總藏書量100本以上;中,為兒童書籍10到25本,家庭總藏書量25到100本;低,為兒童書籍10本以下,家庭總藏書量25本以下。
由圖可見,學前親子閱讀頻率中上程度才有達到或超過台灣整體平均。而不管是家中藏書量,目前家庭閱讀頻率,父母喜愛閱讀程度等3項都要提高才可能達到。
四、影像閱讀的學校因素
(以下我沒有做圖表)
1. 語言教學時數和閱讀教學時數佔全部教學時數的比率(語言:22%,閱讀:9%)都較 國際(語言:29%,閱讀:22%)平均比例低。
2. 課堂上教師以全班為主進行國語科教學,但較偏重字詞教學,生字詞教學時間為理解教學時間的2倍。
3. 有 50%左右的老師未曾指定學生閱讀說明文相關的文本。
4. 國際與臺灣都有學生作業(包括閱讀心得報告)與成績不成正比的趨勢,也就是說,閱讀作業多,閱讀成績不見得會比較好。
5. 有 40%左右台灣教師未接受過閱讀教學相關的專業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