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的精神與功能,在於使民眾免費提供人民平等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機會,得以自我精進、汲取知識、增進職業上之技能、提升文化及藝術素養、倡導閱讀。對教育的普及,提升國民常識起著很大的效果。
隨著公共圖書館的普及加上學校資源,台灣許多家長認為家中不需藏書的想法也越來越多。但近年國內卻越來越多人提倡家庭閱讀,究竟圖書館與家庭藏書,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上有什麼差別?
1.圖書館的藏書比家庭多很多。(這點沒什麼好補充。)
2.圖書館幾乎不用任何費用,家裡買書要花錢。(這點也沒什麼好探討。)
3.家庭培養閱讀較圖書館來的有即時性。
書是很難看過一次就印象深刻的。當孩子在生活上碰到相關經驗聯想到看過的書,再次去翻開書本的時候,就能夠記的更清楚,理解和體會也更深入。
假設今天孩子想找的東西,正好就在家裡的書裡,馬上翻開得到印證和樂趣,對他下次再作閱讀的心情一定會有加分;假如書在圖書館,正巧天氣不好不想出門,想過幾天再借時可能已經忘了,或是覺得再借很麻煩,那一剎那的求知慾可能就不見了。
對於一個才剛開始要培養文字閱讀習慣的孩子來說,定時定量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最困難的時期就是一開始,尤其是對閱讀經驗陌生或是視覺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對家長及孩子都是一個挑戰。
好比我們自己在養成任何一個好習慣,如運動習慣或減肥一樣,剛開始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只要方法得當並持續堅持,就能夠得到成果。不過一旦斷了就容易會產生惰性,下次感覺又像剛開始一樣吃力。
試想自己好不容易下決心打算每天去慢跑,可是每次慢跑都要跟室友借慢跑鞋,如果室友剛好不在或是下雨,今天就不能跑,這樣的情形多了,慢跑習慣的養成就感覺遙遙無期。
所以不僅要利用圖書館資源,家裡也不時為孩子添加書籍,才能相得益彰。
家長自己也必須要夠堅持夠耐心,擬定好適合孩子目前的閱讀量以及借買書頻率。陪伴孩子閱讀並適時觀察他們的成長,在對的時機建議他們選稍有挑戰的書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常碰見高年級孩子的家長苦惱:「我們家孩子常常會借書回來看,明明就有閱讀習慣,為什麼現在閱讀能力卻好像跟不上?」其實問題就是出在忽略了陪伴和觀察。
剛開始孩子們進入閱讀的世界,繪本和漫畫是很好的工具,也是最輕鬆快樂的入門方式,但若到了中高年級,閱讀力還是一直停留在短文和圖片,在進入高年級的時候就會覺得吃力,遑論中學後出現學習自信和熱忱降低的情形。
因此要注意有閱讀習慣並不一定代表閱讀能力就會直線上升,及時鼓勵陪伴與調整才能讓他們成長。
「我以為單純靠學校的推廣以及公共資源就足夠了,家庭閱讀環境真的能對孩子閱讀起到很大的作用嗎?」如果您也有這樣的疑問,我們就一起來看看PIRLS的調查報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