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自然科是三到六年級的課程,所學的是國中生物、理化、地球科學的基礎。到了國中,課程會更加抽象,而且理論的應用及計算都會大幅增加,所以在國小沒做好扎根動作、奠定基礎,國中的自然科會讀得很辛苦。
自然科不是「背多分」科目,因為就算背得再熟,不懂思考及應用,升到國中還是會覺得很吃力。學習自然科要從觀察周遭的事物開始,接著提問或假設,再經由觀察記錄或實際操作等方式來找到答案,最後學習統整、歸納來得到結論。
可以利用一些故事、戲劇、動畫等帶出生活情境,讓孩子從中發現問題並思考原因,以增加求知興趣。引導者舉多種不同例子讓孩子了解概念和原理後,才會知道如何將知識加以運用,而不再是死記硬背。
美國華盛頓圖書館牆上有一段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將抽象的理論透過具體的實驗來表達,更能加深記憶,因此藉由不同的課內外實驗可以加深孩子的學習,並了解實驗的其他應用。
引導者可以先不破題,改用給予提示的方式,讓孩子慢慢猜出主題,可以讓孩子更有參與感。進入主題後再以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先思考之後再作解析,最後再透過類似複選題的問答加深對主題的印象。
下面整理了一小部分自然科目的相關影片給大家~
中年級(著重觀察和動手做)
高年級(銜接國中基礎內容)
國中(理解定義及應用)
延伸閱讀: